赚钱最快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专注于你感兴趣的某个赚钱项目;另一种是利用人性中的贪嗔痴进行引诱,洞察痛点、满足需求。。。挥剑斩浮云V/Q:67257595

挥剑斩浮云's Archiver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41

孩子教育19大问题解决方案

理念:3-6岁,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期和竞争期,最主要的心理养分就是自信心、主动性,孩子需要通过父母的反馈,来了解我是谁,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我是不是被父母欣赏的,我是不是有能力的等等。
划重点: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发展!
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通过象征性的游戏,来学习社会规则。
如果孩子在互动中经常体验到赢的感觉,幼儿就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自信、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孩子在互动中,经常受到的反馈是负面的,比如成人讥笑他的行为和想象力,总是得到输的体验,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他将来更容易成为封闭自我、自卑之人。
游戏方式举例:
象征性的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比如椅子当车开、扫帚当马骑等等
现实模拟游戏:比如过家家、学炒菜、用玩具枪玩真人CS、用玩具剑玩击剑、扳手腕等等
手眼协调游戏:放一个盆玩投币游戏、抓石子、滚铁环、跳皮筋等等
阅读游戏:讲故事、拼字、数数等等
实修打卡内容:
1、每天陪伴孩子度过30-60分钟的黄金时间,内容为玩亲子互动游戏;
2、游戏内容不限,家长需要多开发能让气氛活跃,和孩子一起互动的游戏;
3、游戏中:一定一定要多让孩子赢,让孩子赢的比例达到80%-90%以上。
4、完成以上的内容,打卡,写打卡日记。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44

理念: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当你不遵守规则时,也别指望孩子能遵守规则。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行为会在孩子这个镜子里真实呈现。
划重点:3-6岁的孩子,是学习规则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不推卸责任,家长需要做到两个方面:
1、以身作责、言传身教;
(1)大人做不到的不要轻易承诺。
(2)一旦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去想办法做到;
(3)如果承诺了做不到,应该向孩子解释原因,表示歉意,得到孩子的原谅。
2、不要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1)孩子受伤或委屈时,大人应该安慰为主,学会内归因。
(2)孩子无理取闹时,可用冷处理。
1、以身作责、言传身教;
比如日常中我非常重视这一点,当孩子不遵守承诺时,我可以撒娇的说“你说话不算数,那下次我答应你的也可以反悔的哟。”这时,孩子通常会思考一下,觉得可以遵循的通常都会答应。
我不要求我的孩子每次都能遵循承诺,大人都很难做到啊。但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遵循,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需要他配合时,我都会提前跟他说:
案例一:
“宝宝八点半啦,有点晚了,洗脸刷牙洗脚睡觉了。”
“爸爸,我还想玩一会儿。”
“好的,那就再玩五分钟。”
“好的。”
五分钟过,“宝贝五分钟时间到了,要做什么了呢?”
如果孩子违反,那么我会说:“宝贝你说话不算数,那下次我答应你的也可以反悔的哟。”
案例二:
“宝宝你指甲长了,要剪了。”
“爸爸,我今天不想剪,明天再剪。”
“好的,那我们明天再剪。”
第二天,我跟孩子说要剪指甲,孩子是马上配合剪指甲。
所以,无论大小事情我尽量都会跟孩子提前说,争取孩子的理解,得到他的配合。如果他不愿意,只要不是原则的问题,我尽量尊重他,当然很多时候我会发挥我的三寸不烂之舌,从道理上说服他。
案例三:
有一位家长,他家奶奶信佛,有一次在给娃剪指甲时奶奶要拜佛,已经跟奶奶说好等我们剪好指甲一起拜,可惜奶奶没有做到,提前拜了,等娃发现时奶奶已经拜好了。娃开始躺在地上哭,妈妈在旁边没有任何表示,奶奶安慰没用,爸爸安慰没用,奶奶又安慰还是哭,奶奶实在没办法扔给了妈妈。妈妈直接把娃抱上楼,就只有两个人了,妈妈对娃说,是奶奶不对,没有遵守承诺,妈妈抱着你安慰一下,不要哭啦。娃慢慢的不哭了,突然就又大哭了,妈妈顺着他眼神的方向,透过窗户看到了楼下的奶奶,这时这位妈妈把窗户关上,窗帘拉上并且告诉他奶奶看不到听不到的。孩子才一下不哭了。
这个事情来说孩子并没有错,错的是大人没有遵守承诺,孩子哭只是一种发泄,同时维护自己的权利。其实我们跟孩子相处很重要,也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你答应了孩子就一定要做。不要因为孩子小,也不要以为事情小。如果实在有事做不到,要跟孩子说明理由提前说抱歉。只有你遵守承诺,孩子才会遵守承诺,允许孩子偶尔犯规,但要掌握好度。
2、不要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孩子哭了怎么办?打骂,还是讲道理?需要看事情的性质。
孩子是很聪明的,从小都是用哭声来看大人的反应,要让孩子知道:“哭是被允许的,但是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允许他把哭作为一种发泄,无论有没道理,不说“不许哭”,如果他无理取闹,不打也不骂他,让他自己冷静,我做我的事情,想好了再来我。
我觉得孩子的哭分为两种:
一、孩子受伤或委屈时,大人应该安慰为主,学会内归因。
怎么安慰也是非常有技巧的,同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家里人可能会让着你,但是这个世界是不会让着你的,告诉孩子怎么避免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一幕:娃撞到桌子了。

错误处理:奶奶敲着桌子安慰孙子说,“都是你不好,打死你,打死你。”孩子可能很快就不哭了,但也让他学会了怎么推卸责任,因为这个举动是让孩子把这件事情怪罪在桌子上,这就是“外归因”。其实桌子是没有错的,是孩子不小心碰到了。

正确处理: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知道你撞到桌子很痛,下次小心点。”然后抱着安慰一会儿。这样的安慰,“知道你撞到桌子很痛”是让孩子学会“内归因”,这样孩子即使哭了,下次也会小心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二、孩子无理取闹时,可用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打骂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记住被打骂的情绪,并不会从中学会改错。
冷处理:“你哭吧,顺便冷静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来找我。”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大人面前哭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没有人教他应该怎么做。
错误做法:安慰他,满足他的要求。
正确处理:用行动向孩子证明,哭闹是不能起到要挟父母达到目的的。
案例:一位妈妈带孩子,当孩子刚学会走路时,妈妈跟娃出门,因妈妈体力有限,需要选择一辆推车出门,妈妈选择了一量比较舒适的推车,孩子一定要选择一辆又大又笨重的。这时,妈妈假装跟她喜欢的推车先走了,孩子开始躺在地上哭了,妈妈没理他,只管自己走,当然余光还是看着孩子的。妈妈刚走出十米,孩子瞬间从地上爬起来,开心的叫着“妈妈,妈妈”,不得不佩服孩子情绪转变之快,当然妈妈立马也转变态度,带着娃出门了。
从上面的课程里,我们可以看到,要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不推卸责任,在于家长如何去引导影响孩子。所以,孩子的成长是家长的功课,请各位家长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家庭作业:
一、打卡主题:遵守约定,不推卸责任
二、打卡内容:
1、以身作责、言传身教;
(1)大人做不到的不要轻易承诺。
(2)一旦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去想办法做到;
(3)如果承诺了做不到,应该向孩子解释原因,表示歉意,得到孩子的原谅。
2、不要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1)孩子受伤或委屈时,大人应该安慰为主,学会内归因。
(2)孩子无理取闹时,可用冷处理。
三、完成以上的内容,打卡,写打卡日记。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46

孩子教育19大问题解决方案

顾名思义温柔是软的,坚持是硬的,就是我们说的外柔内刚。比如孩子有一些过分的行为的时候,我们想要对孩子说不,很多家长就会怒目圆睁,硬邦邦的说:不可以!不许!不行!不要!不准!等等。表面看起来有一种权威感,但是聪明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纸老虎一枚。
家长朋友们可以回顾一下,你已经很凶巴巴了,可是孩子却还在和你耍了,还在和你较劲,不停的在试探你的底线,这就说明你其实已经在孩子面前暴露了,你实际上已经乱了阵脚。
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商场,本来开开心心的,结果就在看到玩具的一瞬间,孩子由天使变成了小恶魔。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一直抱在怀里不松手,一定要买,妈妈看到这个玩具价格不菲,重要的是这个玩具家里有一个买了不足三个月的差不多的,妈妈蹲下来,和孩子说道理,告诉他以后再买,等家里那个玩坏了再买,好说歹说,怎么都说不听。最后妈妈说,“不买!”,孩子往地上一躺,就开始大哭大闹,大喊大叫,把妈妈置于一个非常尴尬难堪的境地。面对其他人投来的目光,妈妈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无地自容的感觉。
刚才描述的这个情景,家长朋友们听着会不会感觉有一些熟悉?有些孩子特别懂得运用耍赖的武器。专门在公共场所使用哭啊闹啊撒泼啊满地打滚啊,那么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子?
因为这样的孩子,他知道家长特好面子,在这种场所会比较丢人,家长面子上挂不住肯定会妥协,会答应自己的条件的。听到这里。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您有没有悟出一点什么,表面上看是孩子很难管理,孩子不讲道理,其实质不是,我们家长自身的内在力量不足,是我们自己不敢坚持,不敢说不。哪怕是在孩子面前,我们都显得如此的底气。
所以,要从两个方面来处理。
第一个方面:自我觉察,为什么自己无法坚持,不敢说不。
无法坚持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敢说不,不敢说不的背后,是我们害怕承担说不带来的后果。比如说在公司里面,老板总是要交给你一些你能力和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你是否感受过吗?你为什么不敢说不,可能是怕被炒鱿鱼,可能是怕会被老板训斥,可能是害怕以后就加不了薪,升不了职,可能是怕老板会评价你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员工。觉察一下自己不敢说不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权威。
可是面对孩子我们怎么可能会怕?家长朋友们肯定会不服气,想想看,孩子哭你是不是会心里觉得非常不舒服,就一定要想办法去止住他的哭声?训斥也好,哄骗也好,安慰也好,总而言之你就是不想面对孩子的哭。为什么孩子一哭,你心里就紧张了,你的情绪反应这背后是什么。
你在紧张什么,担心什么?
各位家长觉察一下我们无法包容现在孩子的哭闹,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有一份自责和内疚,觉得孩子现在这样子都是我教育得不好?问题是我造成,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孩子可能会有创伤,而且创伤是我造就的,我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我承担不起这个后果,我必须得把她哄开心了,弥补我自己的过错,或者孩子哭我不去管,孩子认为妈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是个冷血,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爱我了。这一辈子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得不到孩子的爱,那我的存在又有什么价值,或者是孩子哭闹我不管,老公婆婆甚至邻居朋友他们会怎么评价我?会不会认为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我没有办法去面对别人的评价,我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不想让别人对我失望。
以上是我的猜测,但是一定会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些猜测只是抛砖引玉,为了引导家长朋友们深入地思考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能坚持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和自己内心产生的某些不舒服的感觉呆在一起。拒绝这一份不舒服的感觉,我们试图要赶紧把这个感觉消灭掉,想一想为什么要赶紧把它消灭掉,为什么我不敢跟她共处,因为我害怕。
以上是我的猜测,但是一定会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些猜测只是抛砖引玉,为了引导家长朋友们深入地思考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能坚持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和自己内心产生的某些不舒服的感觉呆在一起。拒绝这一份不舒服的感觉,我们试图要赶紧把这个感觉消灭掉,想一想为什么要赶紧把它消灭掉,为什么我不敢跟她共处,因为我害怕。
所以,我们如果真的想要在孩子面前或者在其他人面前能够做到坚持,能够说不,前提条件是我们要修自己内在的力量,我们要敢于做自己,敢于面对别人的指责,敢于面对失败,敢于让别人失望,当我们真正做到什么都可以放下,什么都可以不要的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在乎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无比强大了,这个修行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要修炼很长时间,有的人可能要修一辈子。虽然有些难有些远,这个是值得去修的,那在我们还没有修到这一步时,每天又要去面对现实中孩子的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呀?
在这里教给家长朋友们一个小小的训练技巧,如果此刻你比较方便就请你拿出一面镜子来,家长朋友们没事的时候也记得在家里多照照镜子训练一下自己。
好的,现在我们就来照一下镜子,请现在看一下你的眼睛体会一下你此刻的眼神,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像刀子一样直勾勾的好像很愤怒,还是像小兔子一样飘忽不定,不自信的样子?你能不能做到一直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尽量不要眨眼睛或者尽量少眨眼睛,然后调整自己的眼神,直勾勾地硬邦邦的就调得柔和一些;飘忽不定的,从眨眼睛的就调整了坚定一点;同时用余光关注到你的面部表情是僵硬的吗?严肃的吗?绷紧了吗?如果是,那就将僵硬的脸部肌肉试着先放松下来。做几个深呼吸,想象着你的面部肌肉一点一点地放松下来,嘴角慢慢的往上翘。感觉到你的眼神变柔和了吗,如果你还是觉得难以放松,就请用双手搓一搓,然后放在脸上好好的想象着一件让自己觉得特别喜悦的事,很憧憬的事,非常心满意足的事,都可以美美地想一想,然后你再感受一下脸部的变化,就这样练习,不要着急慢慢练,允许自己做不到,允许自己失败再重新温柔的坚持,一定要注意眼神和面部肌肉的配合,保持面部的柔和和微笑,眼神也是温柔的,眨眼的频率一定是很低的,因为眨眼睛多了其实是内心力量不足的表现。
经常做这个练习,在我们的精神层面修行不够的时候,也可以先从行为训练开始,行为的改变也会对我们的精神层面的改变起到推动的作用。在面对耍赖的孩子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温柔的眼神看着他,微笑着看着他,不用说话就这么看着他,孩子能够感受得到,他的行为一定会有所收敛.
第二个方面,温柔而坚定的应对
孩子要买玩具,要买糖,要买一切他喜欢的东西,不给买就哭闹耍赖,哭的惊天动地,或者在地上撒泼打滚。这种情况让父母觉得特别难办,哭的特别丢面子,父母很容易就会在孩子的这种哭闹,撒泼情况下,去妥协,从而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的处理,会强化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来要挟操纵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
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果你足够的有耐心,冷处理,你就是忽视他,让他自己在那里哭。你可以装作走开,他会跟着你走的。(在实修课的“第二课,遵守约定,不推卸责任”里有讲过的)
第二种方式,就是什么话也不说,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不用和他讲理,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是听不懂道理的,直接把他抱回家,放到卧室里,按以下的方式处理。
家长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常会遇到孩子哭闹,然后家长没有办法处理,最后妥协,规则就建立不起来,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如何对孩子的哭闹说“不”,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不要打也不用骂,你就把他单独的抱到卧室里面,把他放在床上,然后你拿把椅子坐在他的面前,看着他哭,不要说任何的话(一对一的,只需要一个家长来负责,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有其他的家长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他表现出来会去磕,伤自己,那么也不用担心,不用阻止,因为他自己会知道痛的。
等他哭完了,你去拿一个热毛巾,帮他擦把脸,问他,可以了吗?还想哭吗?如果他还想哭,那就继续坐在他面前看着他,让他哭。当他不想哭了,在给他擦脸,告诉他:“哭闹耍赖是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的,如果你有什么需求,那么你就用语言来说服妈妈,说服不了的,就要按规则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他希望自己的哭和伤心被家长看见,那么家长把孩子放在卧室里,温柔的眼神看着他,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温柔的陪伴他的态度。同时,家长坚定的不妥协,不受孩子哭闹的要挟,不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就是“温柔而坚定”。
家庭作业:
一、打卡主题:哭闹耍赖,温柔的坚持
二、打卡内容:
1、自我觉察,为什么自己不敢坚持说不;
2、对着镜子练习自己坚定的眼神;
3、孩子哭闹耍赖的时候,把孩子抱回卧室,陪伴她,并坚持原则。
三、完成以上的内容,打卡,写打卡日记。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47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都感觉特别头痛,孩子吃饭的问题就是其中让父母头痛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比如,孩子挑食,边吃边玩,或者不爱吃饭,或者叫他来吃饭特别拖拉,或者总是需要喂饭。
问题一、边吃边玩
原因分析:
孩子边吃边玩的不良习惯的养成有很多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科学地喂养孩子,比如孩子早已吃饱了,父母却要求孩子一定要把定量完成或再添饭;还有的父母过分迁就孩子,孩子想怎么样就怎样;有的父母没有为孩子建立有节奏的生活习惯,孩子玩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硬拉着孩子去吃饭;更有的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餐桌礼仪教育等。
对症处理:
1.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与大人一样,选择食物也有好恶之分。可以允许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权。如何让孩子选择呢?在此提供几个小绝招:
营造温馨用餐气氛,共同布置餐桌,让孩子选择安排餐具、座位。进餐时有轻松的交流。
对某一食物挑食,母亲可以采用一些建议的口吻或说话技巧(例: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吃三口或两口,可以和某种菜混在一起吃),但是允许选择决不是迎合孩子的挑食。有些父母常常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问他想吃什么好菜,这无疑是教他学会挑食。允许选择一般是在孩子自己提出不愿吃的时候。
2.如果孩子因身体的原因引起食欲和胃口的变化,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担心和着急,细心观察,调整饮食,过一阶段自然会好的。
3.时常启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可以用小故事启发孩子,例:某某就是吃了什么,才长得高,成了冠军;某某动画明星,很喜欢吃鸡蛋才有本事。或者父母用赞赏的表情诱发孩子食欲。
4.细心的母亲在食物设计和烹饪技巧上要尽可能有变化。当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时要分析烹饪中是否有问题,例如,不要一连几天重复同一种食物,食物一定要有变化,可以将孩子喜欢的食物和不喜欢的食物搭配起来。
5.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在孩子食欲好的时候纠正挑食。
对症下药:
孩子到三岁左右,就引导他乖乖地坐着吃饭,不可边吃边玩。当孩子正在玩的时候,父母可以提前几分钟给孩子预告吃饭时间,比如“再过十分钟就开饭了,大家准备好吃饭了哈。”
孩子吃饱了,就不要再硬塞给他吃。
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例如大家关注谁还没坐到餐桌边,让孩子感受到不光是在用餐,还能愉快地享受用餐时光,围着餐桌边吃边交流情感。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并尽可能将看电视与吃饭时间错开。这也需要父母能以身作则。如果孩子边吃还要边玩,那么就让孩子选择玩还是吃饭,如果选择玩,那么就要等下一顿正餐才可以吃饭,中间一定不可以补餐不可以吃零食。
问题二:挑食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开始学着自己作决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如果孩子因身体原因(不适或胃口不好),偶尔对某种食物有过反感或不良的体验,有可能会造成对某种食物的拒绝。成人如果在孩子饮食上过度迁就也会养成孩子的挑食。孩子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沿袭家庭的饮食习惯,所以当孩子挑食的时候,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挑食?
对症下药:
1.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与大人一样,选择食物也有好恶之分。可以允许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权。如何让孩子选择呢?在此提供几个小绝招:
营造温馨用餐气氛,共同布置餐桌,让孩子选择安排餐具、座位。进餐时有轻松的交流。
对某一食物挑食,母亲可以采用一些建议的口吻或说话技巧(例: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吃三口或两口,可以和某种菜混在一起吃),但是允许选择决不是迎合孩子的挑食。有些父母常常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问他想吃什么好菜,这无疑是教他学会挑食。允许选择一般是在孩子自己提出不愿吃的时候。
2.如果孩子因身体的原因引起食欲和胃口的变化,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担心和着急,细心观察,调整饮食,过一阶段自然会好的。
3.时常启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可以用小故事启发孩子,例:某某就是吃了什么,才长得高,成了冠军;某某动画明星,很喜欢吃鸡蛋才有本事。或者父母用赞赏的表情诱发孩子食欲。
4.细心的母亲在食物设计和烹饪技巧上要尽可能有变化。当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时要分析烹饪中是否有问题,例如,不要一连几天重复同一种食物,食物一定要有变化,可以将孩子喜欢的食物和不喜欢的食物搭配起来。
5.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在孩子食欲好的时候纠正挑食。
问题三:吃饭少
原因分析:
运动量不足,消耗少,缺乏饥饿感。
零食和饮料吃得过多,对正餐没有兴趣。
确实是胃口小,同时,孩子在生长中也存在着阶段性的调整,例如三岁孩子会出现一段时期的食欲较小,属生理性的调整。
对症下药:
1.让孩子决定自己的饭量,不要硬逼着孩子完成母亲规定的标准定量。让孩子独立用餐,稍大些的孩子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就餐时间,或自己规定饭量。
2.可以请孩子的同伴来聚餐。
3.限制零食,一是数量上,二是时间上(进餐前一小时不吃零食)。
4.每天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化)。
5.对于突然饭量减少的孩子,母亲要细心观察,是否有胃部不舒服,还是情绪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地解决。
问题四:吃饭慢
对症下药:
1.孩子生来就是“慢郎中”性格,生性如此,父母不必一再催促。
2.进餐细嚼慢咽是好事,有助于孩子健康。
3.孩子没有食欲,吃吃停停,注意力转移,或是碰到不喜欢吃的食物。
对症下药:
1.前两类情况不是问题,但要注意不要使食物凉了,可以采取少盛再添的方法。
2.没有食欲就让孩子少吃。
3.要注意烹饪的食物使孩子喜欢,易于孩子咀嚼。
友情提醒:
一、尽量保持进餐时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是增进孩子食欲的基本条件。孩子拒绝进食,绝对不能强逼他,不妨让他走开,孩子是不会让自己每一顿都饿着的,只要坚决不给他吃零食,等他下一顿饭再回到餐桌边就会大吃一顿,这比唠唠叨叨数落而后没有效果要强得多,如果不起作用,则要进行原因分析,参照以上的几种进餐状况研究特定的解决方法。
二、幼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指导,但不要给予过多的建议、提醒和催促,不要忙着给孩子喂饭和夹菜,不要令孩子知道饭桌上任性能引人注意。
三、不要期望孩子每一顿的食量一样,成人也会因心情不同而吃多吃少,应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四、不要拿着饭碗跟着迁就孩子,要让他们知道吃饭就必须到餐桌上,但切勿把气氛搞得严肃可怕。
五、进餐时要关注孩子的咀嚼能力,既有利于消化,同时咀嚼也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因素。研究认为,咀嚼时咬肌反复收缩、弛张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咀嚼运动使口腔各种感觉器官兴奋,促进智力发育。另外,咀嚼促使消化道的一些分必物增加,可以刺激支配学习和记忆的海马神经元.
问题五:吃饭拖拉
原因分析:
吃饭时间到了,叫了孩子几次,孩子就是不来吃饭,一家人都等他,或者了一家人都轮流去劝他快点来吃饭,这是把吃饭变成了父母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对症下药:
1、吃饭时间到了,必须坐饭桌前吃饭,孩子可能会说:“我不饿,我不吃”这时候,妈妈不必着急,应该平静地说:“你可以不吃,但是现在是吃饭时间,你必须坐在饭桌前,请你配合一下”孩子听到妈妈这么温柔地说,她肯定会坐下的。
2、告诉她“你不吃,一会我们就把饭菜都吃完哦,如果等会你饿了,就没有饭吃了”。孩子可能会想“只要我饿了,你们还是照样会给零食或者煮点心给我吃”所以,要坚定地告诉他:“你不吃饭,是不可以吃零食,妈妈更不会煮点心给你吃!而且,妈妈不喜欢不吃饭的孩子,因为不吃饭的孩子不长高,还会生病”这时候,孩子肯定听到心里去了,他会担心,他在犹豫。
3、这里妈妈要来些激励地话,如“妈妈喜欢自己吃饭而且吃很多饭的孩子,因为那样的孩子长得高,又漂亮,而且很会打蓝球还很会跳舞(妈妈要针对性地说孩子喜欢却又做不好的事情)”妈妈可以顺便问“你喜不喜欢打蓝球或者跳舞”这时孩子在心里想着,所以不必着急他的回答,给他几分钟时间。
然后妈妈可以说:“请问,你是现在吃饭?还是等会再吃?”孩子肯定会说现在就吃。如果孩子说:“等会再吃”那也给他时间。
4、其实孩子吃饭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孩子其实他会饿,他只是不愿意自己吃饭,在幼儿园里,老师早就培养了一个好习惯,就是“你不吃,等会收走了你就只能饿”所以,在幼儿园他会主动吃,而且吃得饱,在家里,家长们会时不时给些零食或者点心,然后吃饭时间到了,他半饥半饱,所以不吃,然而家长却怕他不吃会饿着,所以喂饭,这样恶性循环,他也摸透家长的心理“反正我不吃,你们就会喂我吃,不用自己吃饭,多好”其实孩子不会饿着,他不吃,就让他饿,一餐没吃,并不会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长期造成的,等他饿过一餐之后,他肯定会乖乖三餐吃饭,前提是,家长们一定要坚持,他不吃饭,一点零食跟点心都不能吃“饿了?喝水呗!”
最后提醒一下各位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坚持原则,原则性的问题一定不能心软,不然是教育不好一个孩子的,而且家长会很累,还波及家庭矛盾,当孩子慢慢习惯你的原则问题时,他就会是个你眼中的好孩子。
在饭桌上,营造良好的氛围,不要一上桌就开始吵骂,这样再好的胃口都会被压抑的不想吃饭了。
家庭作业:
一、打卡主题:生活习惯,自己吃饭
二、打卡内容:
1、不强迫孩子吃饭;
2、饭桌文化要轻松,和谐,再重要的事情,也不要在饭桌上讨论;
3、如果孩子吃饭时间不吃饭,那么告诉孩子会有什么结果,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不吃饭就要等下一顿正餐,中间没有补餐,也没有点心,更没有零食,只有水)
三、完成以上的内容,打卡,写打卡日记。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49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如厕训练很简单,强硬摘去尿不湿,让孩子尿到裤子上,多湿几次孩子自己也知道难受了,大人再多提醒几次自然也就学会憋尿了,无非一开始大人要每天多洗几条裤子。这种”自然法“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用这种方法训练失败得也很多,不少孩子从一岁多开始天天被尿裤子,大半年下来照样没学会怎样自已控3-6制大小便。
有些时候有可能孩子要拉便便找父母时,父母可能因为不方便脱不开身,或者表现出不耐烦,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拉便便找父母是让父母厌烦的。所以就不再找父母了,而是任由大小便便在裤子里。
一、        妈妈需要知道:
1、如厕训练并不只是为了告别尿布
如厕训练更关键的意义在于“体验自我控制排泄”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行为的,孩子需要经历这个过程。精神动力学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2岁到4岁的时候会经历一个“以体验和满足排泄感受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孩子需要“恰到好处”地被允许自由体验和学习排泄的感觉,也就是肛欲期。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建立起自己的如厕习惯。
而对于孩子而言,在“肛欲期”前半段,需要体验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自由排泄的快感;而在“肛欲期”后半段,则需要体验到可以憋住排泄物并在合适的时候释放的成就感。
2、宝宝到底多大可以开始如厕训练
首先,宝宝应达到符合训练的条件。例如,能憋尿的时间比较长,走得比较自如,能听懂一些指令,明白尿尿和拉“粑粑”的意思。一般来说,一岁半到两岁时,宝宝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个时候就可以训练了。夏天因为衣服薄和少,更适合训练。
可以根据以下行为点来判断,宝宝是否适合开始进行如厕训练了:
①对走路和用脚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兴奋
如厕训练需要孩子有耐心在原地静坐一会儿,这对用双脚丈量世界充满着巨大热情的学步期宝宝来说还是会有难度,他们一坐下就会不自主地想站起来走路。
②可以听懂指令
基本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可以通过大人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来明白意思,如果要量化的话,至少是三条指令以上,例如:“去房间,找到你的**,把它拿过来”。
③ 能够说“不”
尊重孩子对如厕训练的自主权,孩子需要有能力对如厕训练说“不”。
④开始有归位的习惯
例如,洗完澡他可以在你的指令下把洗澡玩具放回到原处。归位习惯会让宝宝自发意识到,排泄物是属于马桶的。
⑤模仿大人的行为
“像大人一样上厕所”是让孩子脱掉尿布的重要内在动力。
⑥有规律的大小便时间
爸妈通过观察可以摸索出宝宝的规律,例如一般会在什么时候排便,大量喝水后多久会有小便。如果大量喝水后尿布开始湿的时间相当固定,就可以说是有一定规律。
⑦对自己的身体有所意识
例如能在肚子痛时够告诉你肚肚痛。当宝宝具备这种感官意识时,经过你不断提醒“要便便了就告诉妈妈哦~”下,宝宝就可以做到想要排便时来告诉你。
多数宝宝至少要到2岁左右才会同时满足上述7个基本条件,所以何时可以如厕训练,决定的人是宝宝而不是爸妈。
3、如果有以下情况,说明宝宝还不具备如厕训练的准备,爸妈一定不要着急着开始。
① 在任何情况下抗拒使用马桶或厕所;
② 一点都不想脱掉尿布,强行更换尿布时会喊叫和反抗;
③ 大便时会躲去角落或柜子里发出用力的声音;
④ 把尿布脱掉后依旧把大便排泄在地上;
⑤ 在尿布里排泄大便后仍然到处走,也会无所谓坐在满是大便的尿布里;
⑥ 在大人询问是否需要大便时接连说“没有”、“不要”。
二、如厕训练要怎么进行
要明确的是,如厕训练是一个过程,需要有意识地督促,也需要给出等待,有些孩子可能15天到1个月就习惯了,而有些孩子可能要3个月甚至更久。
1、准备必要的工具——宝宝专用小马桶。
给宝宝买一个坐便器,最好是带着宝宝去,让宝宝自己挑选喜欢的款式,并告诉他这是专属他的东西,从此可以和爸妈一样坐在便盆上便便了。现在市场上的坐便器通常设计得很可爱,有的还可以给宝宝当玩具车。刚买回来的坐便器可以让宝宝先坐着玩,熟悉熟悉。
如果是男宝宝,建议一开始坐着小便,等养成规律如厕习惯之后顺其自然过渡到站立式小便。
2、尝试脱去尿布让宝宝光屁屁,把小马桶放在显眼地方
请记住, 脱去尿布必须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如果他拒绝,那么就再等等。
让宝宝光屁屁,是刚开始练习如厕的宝宝憋尿时间短,经常会玩忘了到很急的时候才要尿,有些稍微多费些时间就尿出来了。如果因为半天没扯下裤子而尿湿了自己,那种感觉很挫败。
小马桶就放在客厅爬行毯边上,在他最经常活动的区域旁,醒目地搁着,这样即便他已经很着急了,也能有可能赶上。(一开始来不及是超级正常的,妈妈们别焦虑!)
3、观察宝宝的大小便规律和时间。
任何尝试都需要有一个愉悦的开始,在训练初期不要一定要求宝宝每次都拉在小马桶里。
一般刚起床或喝完水后,应该让宝宝坐会坐便器训练尿尿。当宝宝正在玩耍突然停止不动,或憋红脸使劲用力气的时候,一般就是要大便的时候,这时应马上让宝宝坐在坐便器上。用不了多久,宝宝就会知道要在坐便器里便便了。最好是父母示范给宝宝看,宝宝学得更快。
4,可以运用孩子喜欢模仿的学习动机。
例如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叔叔(舅舅、阿姨)都是这样做的,宝宝已经长大了,也要学大家这样做喔﹗」开始训练时,妈妈可以凭经验抓准孩子解尿的间隔时间,提早几分钟提醒他,则成功率会比较高。至于排便,可以安排在早餐或饭后,因为吃进的食物可以刺激肠子蠕动,有助于排便。
5、宝宝观察自己的排泌物正常也必要
宝宝有可能会非常爱欣赏自己的便便,有时候真心受不了这种“变态行为。他还会描绘,像香肠、像蛋糕……真心醉了。但是其实这是很正常也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推荐使用大人抽水马桶的原因——他们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突然冲走感到困惑。当然这种“欣赏便便”的行为经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消失的。
6、及时给出恰当的认可
无论做什么,当宝宝有了成功经验之后,我们都要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出认可,比如:哇,宝宝今天又把便便拉在小马桶里了。这对他是很大的鼓励。当然也不用过于夸张的肢体表达或言语赞叹,过度的赞扬会让刚刚取得一点“成绩”的孩子压力倍增,反倒在行为上容易出现倒退。
7、允许宝宝有更长的时间戒断夜间尿不湿
当白天的训练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时,宝宝可以很好的使用坐便器了,就可以进行夜间的训练了。但是一定要记住,虽然孩子白天能够自主尿尿,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仍然会尿床,宝宝还没有形成在睡眠对排尿控制的意识。
(1)睡前可以让宝宝排空尿,尽量不要喝水,夜间将其叫醒尿一次。夜间训练要持续一段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就再不会有尿床的烦恼啦。
(2)其实孩子都很介意自己的尿床,毕竟睡觉时尿得一床都是湿湿的,比白天尿在裤子上会难受很多。所以爸妈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在一段的时间允许宝宝夜里会尿床。一旦尿床了,哪怕是大半夜的你正睡得香,你也要和颜悦色地帮孩子换掉垫被床单,告诉他没关系的。
8,宝宝在大小便的时候,要让他专心。
不可一边玩玩具、听音乐,一边便便。否则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加长大小便的时间,破坏宝宝专注力。
9、父母一定要保持温柔而心。
训练宝宝大小便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宝宝有进步和退步的现象都很正常。我们一定要充满耐心去对待他,多多去鼓励他。在宝宝弄脏裤子或床单的时候,千万不可大声训斥,否则会让宝宝精神紧张,产生挫败感。
2-4岁的孩子,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肛门期,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大小便是满足婴儿性本能的最主要方式,这个时期需要训练孩子的大小便,但是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宽松,因为过于严厉的训练,孩子容易形成冷酷,顽固,自私的性格,但是如果过于宽松,又会形成浪费的习性。
所以,不需要过度的训练孩子上厕所,如果父母在训练孩子大小便时,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有长久的影响,如果孩子因为上厕所时发生意外,而受到父母的惩罚时,就很容易变得抑郁,不讲卫生,或者浪费的性格。
祝各位宝妈们对孩子温柔以待,给孩子在肛欲期有良好的过度,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50

孩子教育19大问题解决方案

很多家长们觉得,孩子只要健康,爱学习就可以了,像做家务这种小事没那么重要。但其实,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并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责任感和良好品质。
1.选择适合孩子的劳动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力有所不同,要选择适合他年龄特点的家务内容,让他力所能及。
3岁左右:语言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能跟成人正常交流,可以用语言提示孩子做一些家务,如把垃圾丢进垃圾桶,指示他取放物品,把折好的衣服放回衣柜,游戏结束后和大人一起整理玩具等。
4~5岁:身体动作发展更协调,具备从事更多家务劳动的能力,如擦桌子、分碗筷、扫地拖地、餐后把脏碗筷送到厨房、自己铺床、认真浇花、给宠物喂食等。
6岁左右:不但可以熟练掌握前面阶段的劳动,还可以学习整理房间、收拾物品,在父母的帮助下清洗碗筷,准备自己第二天上学用的物品等等。
判断某项工作是否适合孩子,可以先观察他是否能按指示顺利完成,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选择劳动内容。
2.恰当使用鼓励
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计划,把他所要完成的任务绘制成一张图表,顺利完成其中一项任务时,就奖励一颗小红星;顺利完成所有任务,就奖励一件他希望得到的合理奖品。
3.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劳动技能的学习可以提高孩子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程序,家长可以先示范,回答孩子的疑问,帮助他掌握技能.比如,打扫应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垃圾要堆在一起等。
4.允许孩子"把事情弄糟"
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怕他添乱.允许孩子"把事情弄糟",实际上就是允许他犯错,允许他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摆弄、操作物品,从而有所发现.孩子犯错后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让他感觉到成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更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不怕犯错.家长也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是任务超出了他的能力,还是他只是想试试其他方法?
5.让劳动变得有趣
要让孩子保持对家务劳动的兴趣,就要让劳动变得有趣.比如扫地,可以用彩色胶带在地板上粘贴一小块范围,当"垃圾的笼子",把垃圾赶到这个"笼子"里.同时为孩子提供条件支持,例如为他提供防水围兜、适合他的工具等等。
6.和孩子一起确定合理目标
孩子需要知道怎么开始工作,为他选择适合的家务劳动,把他能独立完成的家务劳动画成表格,张贴起来,让他自己选择本周分担的家务劳动.一次不要做太多,做好即可。
总之,家长应采取正确方法,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帮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在劳动中学习成长。
适合3-6岁孩子的家务表
  ★3-4岁
  例如: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前帮妈妈铺床
  ★4-5岁
  例如:要学会准备餐桌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将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
  ★5-6岁
  例如: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学会收拾房间的技能
引导孩子做家务的窍门:
  从个人份内开始
  ★支招
  让孩子从个人份内工作开始学习,包括生活自理能力。
  如自己学习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
  让孩子慢慢习惯其实做家务也是自己份内的工作。
游戏中学习
  ★支招
  A.清洁队员与收购员。
  宝宝假设自己是一位清洁队员,开着一辆清洁车,清扫各种玩具和东西,然后交给收购员(即妈妈)处理。借由游戏培养孩子做家务兴趣。
  B.扮家家。
  利用玩具、餐具(杯、盘、汤匙、锅)等与孩子玩做家务游戏。"娃娃,平常都是妈妈做饭给你吃,今天你也炒个菜给妈妈吃好吗?""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将桌子、盘子、碗收干净好吗?"借由游戏达到教育效果。
巧妙引导
  ★支招
  (1)择菜: 让孩子一起参与,从择菜到洗菜,让孩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经过这些步骤才能食用,从学习中教导孩子做家务。
  (2)洗米、煮饭: 从打开米缸舀米,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并告诉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让孩子除了参与家务外,还能教育孩子节约概念。
  (3)扫地、擦桌子: 先找出一块孩子专用的抹布及扫把,让孩子试着去做家务,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板弄干净。
  (4)晒、收、叠衣服: 晒衣服时可请孩子帮忙拿衣架,由妈妈晾衣服;收衣服时,孩子还小,可由他负责拿自己的衣服;叠衣服时,孩子也可以学习折叠及分类放好。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51

孩子迷恋电视、手机游戏等,主要还是由于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父母不但要在百忙中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去照顾孩子,而且要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终止孩子对电视的迷恋。
让孩子多接触其它活动,当孩子感受到还有比电视、手机更有趣的活动时,自然会摆脱对电视、手机的迷恋。
1选择节目,控制时间
家长要提前对电视节目进行筛选,在前一天让孩子选择第二天需要收看的节目,但观看时间必须在二小时以内。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定好规则是很有必要的。
要让孩子知道,每天什么事情做完可以看多久的电视,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占用吃饭时间、做作业时间、睡觉时间看电视,而且,规定下来就要持之以恒,这样,孩子会知道父母对他是松弛有度的。
另外,要提前给孩子适当的提醒:“你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可以看,等会儿我们要做其他事。”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期,不至于突然地说结束就结束。
2孩子房间不放电视机
孩子的房间里有了电视机,自然为孩子过度依赖电视创造了条件,也自然而然减少了孩子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所以,要纠正孩子爱看电视的毛病,最好不要在孩子房间放电视。
此外,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电视在家庭中的影响。同时把家里的电视机由客厅正中最显眼的地方移至到角落的地方,把家里的多个电视机找个原因淘汰成一个。
3父母以身作则
一个家庭,父母本身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不想让孩子看电视,家长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如果父母沉浸在电视的乐趣中,孩子就会受其影响或模仿。
因此,为了纠正孩子爱看电视的毛病,全家人都要规范自己的收视习惯,规划出固定的收视节目和时段,让孩子明确何时是他的收视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纠正孩子爱看电视的毛病。
当然,也提倡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家长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不但会培养孩子和家长的亲情,改善亲子关系,而且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讲解某些电视内容,特别是涉及到暴力、爱情等节目,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4 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1.提前达成协议。
2.控制使用时长。
3.选择优质内容。
最好单独留一个手机,把里面的游戏删掉。
4.选择合适场所。
吃饭时、睡觉前不要让孩子玩手机,此外,在等车时、旅途中,尽量不要让孩子玩手机,以免让孩子养成在等待时玩手机的习惯。
要想孩子减少玩手机:
首先大人在孩子面前应该尽量减少玩手机的机会。
其次如果家长确实有事情需要通过手机处理,也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或者是真诚的告诉孩子你在处理工作,处理完立马放下手机。需要通过手机娱乐放松一下也请尽量选择在孩子睡着以后的时间。
5 开展亲子活动或陪孩子玩游戏
一起进行亲子活动或玩游戏。比如体育活动,有条件的话爬山活动、外出旅游活动等一些真实的生活。
因为人必须透过行动来创造反映真实的自我认识。成长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真实的行动,而不是虚拟的。
6 鼓励做家务
与孩子一起做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及时肯定并感谢孩子。
7 提醒服务
提醒孩子完成作业并由孩子自己安排学习任务,赏识孩子的统筹能力。
8 饲养小动物
多让孩子负责照料家里的花草、小动物等,最好在家里养些小鸡、小鸭,因为孩子喜欢照料小动物。起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与关心他人的意识的建立。
9 与孩子谈判
对于过度迷恋电脑游戏的要与孩子谈判,先设法了解一下孩子是怎么认为和感受电脑游戏的?要与孩子谈判,不是绝对不许玩,必须做好功课,做完家务才能玩,或者,双方订出“协议”,在什么样的时候可以玩,在什么样的时候绝对不许玩!双方要说到做到!
父母双方可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让孩子感到有压力,感到有些事情是万万做不得的,做了父母会很生气,玩起来也觉得没有意思了。
另外,让孩子注意力从电视移开,可以尝试多到户外走走或者陪孩子读一读儿童绘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千万不能因为想偷懒就把孩子丢给“电视机保姆”!
绘本是发达国家首选的家庭教育图书,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幼儿读物”!下面推荐几本趣味性和教育性兼具的人气绘本。
《儿童心灵成长故事绘本》
《小猪佩奇主题绘本》
《海豚绘本花园:世界经典童话绘本》
《爱上表达系列绘本》
《宝贝情商系列绘本》
千万不要随便让电视机或手机帮你“代管”孩子,抽点时间陪他们读一读有趣的绘本,既能潜移默化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又能让他们养成好的性格!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4:51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苦恼中:孩子爱看电视、玩手机远胜于读书,即使在家长的督促下,勉强坐下来看书,不到半小时就厌倦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孩子特别喜欢看书,图书馆、书店往往是他们最爱的去处,这些孩子因为读书多,说话做事也比同龄人更加从容得体,成绩更是遥遥领先。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龄前的三到六岁,正是帮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习惯一旦形成,孩子将受益一生。
1.3-6岁的阅读为孩子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为入学后的语文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孩子上初中后家长们就会发现,像数学、英语这样的科目,通过努力做题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语文却很难通过做题或者补习来提高。语文是取决于语感的一门学科,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很难取得好成绩。
3-6岁的学龄前孩子,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各类书籍,听爸爸妈妈讲各种故事,小孩子记忆力好,学东西也快,慢慢地语感就培养起来了。一旦有了好的语感,上学后语文成绩自然遥遥领先。
2.培养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3-6岁的阅读训练,孩子培养起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习惯将贯穿他的一生。在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期间,爱读书的孩子都不容易被五光十色的电视剧、电子游戏所诱惑。能够静得下心来学习,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难得。阅读给人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好的阅读习惯更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龄前正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有大量关于为人处世、性格理想的诗词、故事、儿童等,孝顺、礼貌、诚信等美好的品格,都能在书中找到典范。你不需要给孩子空洞地说教,只要给孩子们多讲故事,多学诗词歌赋,时间一长,孩子们便能领悟书中的道理,并自觉运用到生活中来。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但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家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各种办法齐上阵,为孩子量身定制一套好的教学方案,用快乐将学习进行到底!
一.        选择好教材
现在的母婴市场,早教读物五花八门,要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选择适合孩子的读物呢?一看口碑,选择那些品牌久远、口碑良好的早教读物品牌;二看材质,好的纸质,精美的印刷能让阅读赏心悦目,此外,现在市面上还出现了不少立体书、有声书等,能大大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的空间想象力;三看内容和编辑,经典的内容永远不会过时,古代的诗词歌赋,国外流传已久的经典童话,都是早教的好素材,内容的编辑也很重要,小孩子认识的字少,书中的图画一定要够精美,最好是大师级的画家手绘,与书中所传达的内容要吻合,才能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二、家长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爱读书的孩子背后,往往也有爱读书的家长。家长把阅读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耳濡目染,必定也会爱上阅读。
另外,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能认字,理解能力有限。家长们在教孩子之前,一定要自己要先把内容学透,才能为孩子讲透。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要教孩子词句的意思,更要讲述文字背后的内涵,还要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孩子的理解。
二.        用好道具,在情境和游戏中巩固知识
单一的阅读方式难免枯燥,时间一长孩子很难坚持下去,家长可以动静结合,想出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体验学习中的趣味。
孩子的表演欲很强,要是跟着他们一起,“穿越”到古代中,把古典文学演绎出来,岂不妙趣横生?可以披上“斗篷”,带上“扇子”,演一场刘备和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或者骑上木马,来一出花木兰的“替父从军”。在学习童话故事中,也可以让孩子化身故事中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故事演绎出来。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动脑筋,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比如对对子、成语接龙等等,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中收获知识。
三.        适度表现,不拿孩子的成绩往自己脸上贴金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家长:当着许多客人的面,不管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唱歌、背诗表演给大家看,以此证明自己教有所成。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有时候特别想表现,家长没要求,也会迫不及待地表演给大家看,不想表现的时候,家长越是要求,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在这件事情上,家长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其自然,在孩子想表现的时候认真欣赏,支持鼓励,在孩子不想表现的时候绝不勉强。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1

孩子教育19大问题解决方案

理念:7-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学习方面,儿童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在情绪表达上会有明显的烦躁厌烦。
划重点:兴趣是该阶段儿童的参与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的核心就是成就感!
在早期,儿童表现出来的在学习上不用心,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家长们则是过度担忧,明明只是自己的忽视却一味的批评、打骂、指责、说教,内心里充满了糟糕至极的信念,焦虑急躁,进而更进一步的打压了儿童的学习兴致。
在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父母所需要做到的则是陪伴、理解、接纳、鼓励;在环境方面则是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比较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能够随时都能拿起书的氛围。
学习兴趣培养举例:
鼓励:比如在孩子进行学习时的这一过程进行表扬及肯定,抓住学习细节,学会发现美等等
接纳:比如对孩子的磨蹭、不认真不专心、不主动的行为,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等等
理解: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情绪表现的认同,比如“妈妈/爸爸也知道学习很辛苦、很累…”等等
陪伴:尊重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想法,不进行说教等等
家庭作业:
每天陪伴孩子做作业,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并加以表扬和鼓励。
完成以上的内容,打卡,写打卡日记。
好了,今天的课程和家庭作业的布置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海豚学院的平台努力学习、互相促进、获得成长。我们下一课再见。
@所有人
实修打卡内容:
每天陪伴孩子做作业,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并加以表扬和鼓励。
完成以上的内容,打卡,写打卡日记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2

近年来,对于初中孩子使用手机问题,是一个非常令父母亲头痛的普遍的现象,但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诸多的原因,所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一下。
那么我们今天三个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孩子使用手机,现在都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孩子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简单易操作的方式方法给到爸爸妈妈,回家了,和孩子一起去共同商量完成。
第一,孩子使用手机,现在的情况都是什么样子?
有以下几个场景:我们平时看到孩子使用手机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场景
比如说我们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孩子没有在进行他的学习,反而抱着手机在打游戏;
或者说当你让孩子去学习做作业的时候,孩子说,“我打完这一局就去,马上,马上就去”
又或者说在大街上看到一群中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在一起打游戏,如果这些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使用手机的,那个旁边的孩子肯定就会凑上去观看,在旁边“出谋划策”,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
那么,为什么无论何时看到,孩子总是把手机掏出来看,所以作为父母来讲,我们要先看一下孩子们用手机都在做些什么。
大部分孩子们使用手机的用途:比如说他们会用手机看电影,追剧;又或者说是聊天、刷微博、追星、看小说;那么其中用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打游戏。比如说现在的王者荣耀,现在的射击类的刺激游戏,而只有少部分的孩子会用来去学习,背英语。
无数的父母都期望孩子不沉迷手机游戏,但是即使急得满头大汗,却还是无法把孩子从手机游戏中拉出来。而对于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我相信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孩子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里锁上门,不让爸爸妈妈进去看你在干些什么,甚至于说在房门上贴上写的非常刺眼的字眼,更多的孩子会因为爸爸妈妈的管教有很大的反弹,产生焦躁的情绪。
我相信这两种现象都是我们现在各位爸爸妈妈遇到的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多加注意的话,那么他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对于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成长其实会比较歪曲,就像中国青年网报道,去年一名中学生因为妈妈生气,孩子有些时候去击打母亲的头部。
小学生沉迷王者荣耀买装备,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帮助去改正树立正确的观念,那么他们以后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是可以预料的。其实孩子们使用手机,就会发现都是大多数父母买给他们的。因为对于我们比较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给他买了手机,是可以打发他的闲散时间的。或者经过孩子的软磨硬泡,一心软就给孩子买了一个智能机。而对于玩手机这个事情而言,手机是不存在对或者错的,但是如不加以控制使用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我们现在很多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所以说这都是我们自己埋下的坑,现在到了自己要填的时候。
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100多年后孩子无节制的沉迷手机游戏,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要改变的现状。所以说想要对现在的问题进行改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孩子玩手机的原因在哪里?
第二,孩子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孩子会在游戏中刷存在感,以及成就感,像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班级里的成绩可能不拔尖,在其他方面又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那么在班级和平时的生活中,她会是一个比较平缓的状态,但是在游戏中他可以去击杀敌人,游戏角色在一局比赛中拿到第一名,这些其实都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第二个原因,如果从孩子的外界因素来看,如果别的同学讨论游戏是怎样怎样的,但是他是不知道的话就会被其他的孩子觉得你是不合群的,其实就像各位父母在工作当中,当其他同事讨论一部电视剧的剧情,但是你却一直没有看过的,所以你是插不进去话的,而这种被排除在外的心理,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是被无限的扩大的。
第三个原因,如果从孩子的行为上来看,有些孩子他也知道手机是影响自己的,手机游戏是耽误自己学习的,也想改正,但是因为手机时时刻刻就在手边,每当他下了决心但是又很难控制住自己。所以单凭孩子的意志,还是比较难改善手机问题的。
以上是我们孩子普遍沉迷手机游戏的一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我们从父母的层面来看,过早的给到还没有自控力的小孩使用智能手机,任由小孩子去玩,那么很容易导致现代孩子的沉迷游戏,而对于一些工作比较繁忙的父母,甚至于说早在小学三年级就会给到孩子智能手机使用,让孩子早早就接受到了手机,而这些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用这些智能的手机去打发时间。以上这些都是孩子玩手机游戏,但是没有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当各位爸爸妈妈意识到孩子不能在玩手机的时候,你会发现手机已经收不回来了。
所以我们要清楚,当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之后,我们会慢慢的去尝试改变孩子玩手机的情况
第三,给各位爸爸妈妈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改变沟通+说明利害关系+兴趣转移+制定合同书
第一招,要从沟通的方面开始得到改变。
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发生改变:将我们平时与孩子命令式的沟通变成引导型的发问,将我们带有感情色彩的陈述句换成疑问句。
举例:第一个场景:
“赶快去做作业,把电视关上,都已经看了很久了,把手机还给我,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试卷要签字的,现在赶快!你没听见我说话是吧?!怎么还坐在这里不动呢?!可以帮帮忙吗?!”
听完这样的话语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有没有想自己在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当自己的情绪比较烦躁的时候,可能就会稍微带了一些这样的语气呢?这就好比我们在上班的时候,领导对你说,“你工作做完了吗现在就玩手机,工作做不完不准下班!”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都给了我们一种很不好的感受,试问这样如果孩子就算真的是去做作业的话,那么他进入做作业的状态真的能好吗。
举例:第二个场景
“孩子今天的作业计划是什么?你预计在多久时间内要完成呢?关于这件事情我需要和你谈一谈,长时间玩游戏对你的眼睛和身体都是不健康的,完全不玩也不可能,那你觉着每天玩多长时间是合适的?”
你会发现,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给人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而对于第二种方式去做事情,让人变得会更加的容易接受。所以今天回家,爸爸妈妈想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妨考虑一下这两种语气的一个区别。
第一步,就是要打破孩子的底线,因为有的孩子觉得我努力不努力无所谓啦,反正我再不好也不会太不好的。但是对于学习而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直保持这样的一个心理去学习,如果不按照每个学习阶段调整成每个学习阶段的心理,那么就势必会吃亏的。比如说你用初二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去学习初三的知识点,那么这样就很容易被落下来,因为初三的学业无论从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他都不是一个层级的。所以说对于不同年纪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
第二步,孩子是有一个无知者无畏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他们现在什么都敢做,该玩还是玩,对未来没有一个敬畏之心,总有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我们应该拿现在孩子的在学校的排名和程度,去给孩子推算一下,如果按照他现在这个状态,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他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比如说首先确定孩子的一个基础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去推论现在初二,如果学得不好,初三会怎么样,那么中考会怎么样,高中你会上到哪个高中。当你去到一个好的高中,和去到一个比较一般的高中的时候,那么所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样子?他会直接影响到你去哪个大学,那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你身边的朋友是谁,等到毕业之后你会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挣多少工资,而这些都是依据他现在的一个学习状态和层面所导致的后果。所以说以上这些各位爸爸妈妈完全可以凭自己孩子现在的状态,去给孩子去推算一下。
第三步,主要是加强孩子的危机意识。让她意识到以上爸爸妈妈跟她说的话,不是为了让他现在学习而编出来的瞎话,刚刚说的这些其实都是真真正正,你会所面临的。所以对于这种现状是一定要去改变的,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不停的进步,才会不停地充实自己,但如果你现在用现在状态,去对以后的生活,就会产生一些很不好的影响。
第三招,兴趣转移。
当我们进行完上面的步骤之后,我们可以将话题拉回到手机的问题上,提出改善手机要使用的建议,但是你会发现对于孩子而言,使用手机其实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如果突然就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或者直接就把手机收了起来,那么在原先使用的手机的时间就会被空出来。如果爸爸妈妈不去引导,不给孩子一些其他方面的加强,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一到这个时间段,他就会想这个时间段是我以前玩手机的时间。
第四招:制定合同书
以上三招,都是我们比较容易实行的,而对于第四招来说,孩子对自己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如果父母管教他但是又不听的话,我建议可以制定一个合同书。这个合同书就跟我们大人签订的合同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治病,但是前提是我们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这个第三方的介入建议是老师。一方面我们一定需要一个孩子比较认可的比较信服的老师,那么也需要家长也比较信服的老师去介入。这样就可以起到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这样孩子、父母、老师三方坐下来制定合同,那么必须遵守。如果不是则应该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比如周一到周四做什么事情,要怎么做,但如果双方违反那我们的惩罚又是什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同样陪伴也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请各位爸爸妈妈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刻抽出一些时间去陪伴孩子改掉之前养成的坏习惯,这样对于我们整个家庭来说才会越来越和谐,让孩子的成长不会让一个冷冰冰的智能机所陪伴。

家庭作业:
1、了解孩子玩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2、了解孩子玩手机具体玩的是什么;
3、改变沟通+说明利害关系+兴趣转移+制定合同书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3

不会设置奖励的人,没法引导孩子呈现出更好的样子,或者呈现自己想要的样子。
奖励不见得是什么奖品,它也可以是一个点赞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
奖励的背后,是智慧和爱。
当我们给孩子奖励的时候,孩子会非常高兴。从大脑构造的原理来看,人高兴是因为分泌了多巴胺。我们在激励孩子,让他们在我们设计的游戏中获得正反馈,就是在管理孩子的多巴胺。
在这里给大家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把正确的习惯跟它联系在一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开心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精神上、一个是物质上。
一,        精神奖励
在给孩子奖励时,要有仪式感。比如跟孩子一起高举手臂庆祝,甚至蹦蹦跳跳,手舞足蹈。这都是在给孩子精神方面刻上烙印,让他在很久以后还能记得拿到奖励时的喜悦。
或者我们可以专门为奖励设置一个小盒子,每次准备给孩子奖励时都隆重的把盒子拿出来,然后说一个“咒语”,最后再把奖励给孩子。
再有一种方式我们可以把奖励拿出来前,播一段振奋人心的音乐,用一种颁奖的语气把奖励给孩子。这些都是奖励的仪式感。
最关键的是,当我们给孩子奖励时,家长要表现的非常高兴,让孩子能通过你身上的信号了解到我做对了,妈妈或爸爸非常开心。
精神上的奖励是一种仪式感,在进行仪式时家长要表现的发自内心的高兴,这种仪式感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二、物质奖励
“积分制代币法”是一种常用又有效的方式。首先,积分形式有利于长期计算,定期评比,不需要每次都绞尽脑汁地思考给孩子准备什么礼品;其次,积分形式计算明确,规则清晰,不会让人感觉不公平。
如何用“积分制”给孩子设置有效激励。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把需要孩子完成的任务列出来,分析哪些可以作为加分项。
首先要排除孩子们本身乐意接受的部分,孩子喜欢的任务应该包装成奖励,孩子不喜欢的才需要通过额外手段激励。比如说,孩子喜欢看书阅读,那么看书阅读就可以包装成奖励。比如,今晚布置的数学作业里有一部分是做数学游戏,或者是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等等,这一部分我们就不该奖励积分,反而应该跟孩子说:“妈妈给你安排一个小福利,让你可以名正言顺地玩。”这样,其实更容易让孩子相信这是一份“好玩”的任务,从而更积极用心地去完成。
第二步,给孩子设定积分奖励的时候,判断标准应该是这件事本身的难度而不是别的,因为这是对孩子“勇敢地克服困难”的奖励。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不要奖励孩子的结果,而是要奖励孩子的行为。我们喜欢对员工进行结果考核,因为员工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懂得,想要好的结果,就要通过好的执行过程来达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比起看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所以,当我们要给孩子设置奖励的时候,我们应该奖励孩子的“勇敢”“勤劳”“积极”等品质,奖励孩子“努力”“细心”的过程,不要单纯地奖励结果。
第三步,积分对应的是奖品,积分制的激励原理还是在于奖品的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好好挑选合适的奖品。
这里有一个原则:“孩子喜欢”比“孩子需要”更重要。这并不是说要完全迎合孩子,而是要明确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激励孩子,那就要首先保证奖品对孩子有吸引力,否则我们设置的这些规则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效力。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点,那就是实物奖品不一定有虚拟的“荣誉感”带来的激励效果好,孩子还是很喜欢被肯定,被夸奖。所以,与其花费高成本在准备实物奖品上,不如好好思考奖励本身的“仪式感”和“荣誉感”,以更少的成本来达到更好的结果。
总结一下,学会用“积分制”来激励孩子,首先要确认激励的目标,也就是哪些行为需要激励来推动;其次是激励的名义,要通过激励引导孩子到正确的方向上;最后是合理设置奖品,尽量用低成本来换高收益。
三、物质上应该如何激励孩子呢?
每个孩子喜欢的东西有雷同也有不同,所以我们给出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1、考虑奖励的可行性:设置奖励就要考虑如果孩子完不成怎么办,所以要给自己留后路,比如全家旅行不能作为奖励,孩子完不成也不能不去呀,这会影响游戏规则的权威。
2、考虑奖励的可持续性:为孩子设定里程碑和小目标。里程碑是指一个较长阶段的目标,完成后孩子可以获得他最想要的奖励,一般周期在1个月以上。小目标则通常以周为单位,相应的奖励就不能是那么重磅级别的。
3、奖励可以收集或随机:例如乐高、托马斯等有收集要素的玩具较好,让孩子有动力去完成任务集齐全套。也可以是类似扭扭蛋,在打开前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玩具。但最为关键是孩子最喜欢的,而不是随便玩玩的那种。这就考验家长挑选的能力和智慧了。
4、奖励要具有排他性:想要培养孩子练琴的习惯就要找到孩子最想要的那个,其他任何途径都不能买给他。所以奖励不能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找到最能激发他动力的奖品。设置奖励不要偷懒,要不然你的游戏规则就有漏洞可以钻啦。
5、奖励可以组合:每次的奖励不一定只有一个,可以是多个的混合。我们可以将很有意义的东西放入奖品中,比如书本、运动用品、博物馆的门票等等。这些奖品给孩子种下一个种子,这是我自己努力后赢得的奖励,孩子肯定会格外在乎。
家庭作业:
1、找到孩子的一个需要改善的点;
2、就这个需要改善的点进行奖励规则设置;
3、设置中要包括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特别的物质奖励,越明确越好。
4、奖励规则设置完成以后,一定要坚持去实施。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4

让幸福加倍——如何应对二胎对原有子女的心理冲击
随着国家生育政策对二胎的放开,很多家庭开始思考要二胎的问题。对于二胎的到来,家长们需要准备的除了经济与精力的投入之外,对已有子女的心理关注也很重要。TA要如何面对母亲的怀孕,如何面对弟妹的出生,如何学会与弟妹分享父母的爱,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为以后手足之间的良好感情打下坚实基础。
一:二宝来临,大宝常出现的变化
案例1:依依是个5岁的小女孩,上个月妈妈给她生了个小弟弟,她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不高兴,可是竟然被妈妈发现,她会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打弟弟。
案例2:晨晨是个三岁半的小帅哥,已经上幼儿园半年,适应很好,可是自从知道妈妈怀孕了,将有个弟弟或妹妹出生,就变得不愿意上幼儿园,之前已经可以独自睡的他,晚上坚持要和妈妈一起睡,还偶尔会尿裤了。
案例3:糖糖已经7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是个活波可爱的小女孩。老师反映,自从妹妹出生,她就变得不爱说话,常常自己坐在座位上发呆,上课也常走神。
二:读懂大宝的表达
新生命的到来可以给一个家庭带来很多改变。父母在怀孕和宝宝诞生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很多家庭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满足新生儿的需求上。可以说第二个孩子的来临,对第一个孩子可以说具有巨大的冲击,因为从出生开始,TA一直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核心,已经习惯独享父母的爱与关注。而母亲再次怀孕会导致母亲不能像以前那样长时间的陪着自己,甚至不能抱自己;母亲生产会导致TA与母亲短暂的分离;母亲带着小宝宝回到家中,TA又亲眼目睹了父母是如何紧张的围着新生儿转,亲友是如何表达对新生儿的祝福;小宝宝渐渐长大,TA或许还要让出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一切都会让TA觉得自己不再那么重要了,新出生的弟弟或妹妹抢走了自己的爱,父母不再爱TA了。
所以他会出现退行的现象,比如上面提到的晨晨;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比如前面提到的依依;也可能出现退缩回避现象,比如糖糖……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向父母表达:我很害怕失去你的爱,请关注我!
三:如何帮大宝适应家中有个新诞生的弟妹
1、 怀孕期间
   (1)身为孩子的母亲,可以告诉大宝,自己有一个新的生命即将孕育。家中即将迎来一个新生命,这个消息需要从父母处听到,不是由其他人来告诉孩子。
(2)对于新生命的到来,由大宝的提问来告知一些情况。几岁的孩子可能会问,小宝宝是从哪里来?对孩子的提问做出解释,小宝宝来自子宫,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好奇的孩子会想了解更多,通过这样的对话形式去培养孩子对孕育新生命的参与感,减少排斥心理。
(3)在大宝对生小宝宝流露出兴趣的时候,以下活动可以鼓励参与:阅读有关怀孕、分娩、新生儿和兄弟姐妹如何与婴儿相处的书,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找一些带有文字的绘本,为孩子讲解;给孩子看来访亲友的婴儿,或带孩子去拜访有婴儿的亲友;给小宝宝起名字;为了小宝宝诞生所准备的新布置和家具上,由TA来挑选一两件适用的物品;让TA拿着娃娃练习,教TA如何轻轻地触摸和抱着婴儿;打包住院的行李。
2、带宝宝回家后
(1)在出院回家时带上给大宝的礼物,并告诉TA这是弟弟或妹妹送给TA的。
(2)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到照顾小宝宝当中,使他们不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被冷落。很多孩子会主动想帮忙父母护理婴儿,虽然这种帮忙可能意味着父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可以给大宝机会跟小宝以积极的方式进行互动。记得孩子仅仅是帮忙,不要把照顾婴儿变大宝的责任,这会让大宝承担过重的职责而对年幼的弟妹萌生厌恶感。要是大宝表示对照顾小宝没有兴趣,不要惊慌也不要强迫TA去做,给TA一段时间。
(3)父母尽量抓住机会与大宝一对一的在一起,例如,在小宝熟睡的时候。可能的话,父母中的一方每天安排出时间与大宝单独相处,有助于减少大宝对新生儿的反感和愤怒情绪。在相处时可以选择让孩子活动,父母跟随和陪伴的方式。允许或给予大宝一些没有与新生儿分享的,特殊的私人空间和自己的东西。
(4)部分大宝,在家中新添婴儿后会有些退行的举动。例如,出现一些像婴儿那样的举止,自控力下降惹出一些麻烦,显得比之前更需要父母的照料等。可以向大宝指出年长所带来的好处,例如,可以选择吃什么,可以和朋友们去户外一起玩。这些都是婴儿办不到的,陪同和鼓励TA外出,与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
(5)当亲友开始陆续给婴儿送礼物的时候,给大宝也准备一些礼物,这样TA不会感到被排斥在外。提醒亲友不要把话题和关注都集中在新生儿上,大宝也需要关注,想听来访的亲友谈论一些新生命以外的内容。
(6)鼓励和留神倾听大宝表达对于婴儿和家庭变化的感受。确保孩子非常清楚,绝对不能有伤害他人的举动,以防TA对婴儿做出不利的行为。如果TA表达负面情绪,承认它们的存在,不要去否定或忽视TA的感受。帮助TA去用语言或绘画表达他们的感情,例如,TA可以画一个表达愤怒的图像,或用玩偶的表演来表达TA的情绪。
作为父母,能够看到手足相亲的画面是巨大的幸福,但是这幸福却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去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去帮助大宝适应小宝的出现。当大宝顺利的度过这个适应期,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养育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加倍的。
家庭作业:
1.与自己大宝进入一次深刻的沟通,检验自己是否有缺失的地方
2.读懂大宝的表达
3.帮助大宝接受弟弟或妹妹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5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尤其是孩子处在7-12岁这个年龄阶段。
在孩子12岁之前帮助他养成好习惯,不仅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父母自己也会省心很多哦。而假期往往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利用好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培养几项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第一大习惯:礼仪习惯
首先这些礼仪习惯,爸妈们学习下吧,然后教给孩子,让孩子能够受用一生。
1.弯腰捡东西、系鞋带时,一定要蹲下,不能撅着屁股朝天,看起来很不雅。
2.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千万不要狼吞虎咽,既不利于消化,又有损形象。面条要咬断吃,不要往肚里吸;喝汤用小勺。
3.坐板凳要双膝并拢,双手放在膝盖上,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千万不要双腿张开、或翘起二郎腿,丑死了。
4.到别人家做客时,未经主人允许,不要随意乱翻东西。
5.不管什么食物,再喜欢吃也要控制,尤其不要暴饮暴食,不管在家还是在外。
6.到别人家做客,不管主人烧的饭菜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都要发出真诚的赞美,表示好吃,以示尊重。
7.用餐完毕,最好帮主人一起收拾餐桌;即使对方不让帮忙,也要有这个举动,表示感谢。
8.接打电话,第一句要说“你好”,话说完毕,让对方先挂电话;如果对方让你先挂,说过“再见”后,停顿3秒再挂。
9.别人为你添茶、倒水或提供服务时,一定要欠身坐起或用手扶扶杯子,以示尊重。
10.看别人手机照片或电脑等其他物品,未经允许,不要往下翻动。
11.公共场合,少吃猪手、骨头、鸡爪等大骨头类食物。尤其是女孩子,龇牙咧嘴啃东西的样子,实在不好看。
12.对人友善,时刻保持微笑。这是世界通行证,不分国界,不需翻译,永不过时。
这些礼仪知识,都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具体体现,爸妈不仅要教给孩子,而且自己首先要做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爸妈自己做好了,孩子才会“有样学样”,自觉遵守良好的礼仪规范。
除了这些礼仪修养习惯,爸妈们还要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后面的管理就会轻松很多,可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该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二大习惯:学习习惯
下面的这份小学生习惯养成一览表非常实用,值得家长永久收藏哦。
7、8岁习惯:
1.能独立并按时完成作业;
2.养成正确的写字、握笔姿势,以及坐姿;
3.自觉阅读课外绘本(带拼音)。
9、10岁习惯:
1.每天预习;
2.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
3.作业干净整洁;
4.阅读课外读物。
11、12岁习惯:
1.认真听讲;
2.每天预习复习;
3.积极思考;
4.作业干净整洁并正确率要高。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
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还有很多,上面的习惯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习惯,在孩子12岁以前养成,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长要有耐心,坚持做下去,这样孩子上了初中后就会很省心了。
第三大习惯:生活习惯
孩子除了要有以上良好的习惯外,更要有以下这些技能哦,各位家长可以观察下自己家孩子都有吗?
态度篇
如果说人生是一章乐曲,那人生态度就是基调,它决定了命运的走向。
1.积极:
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当然,事情可能会变得很糟糕,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应该停止抱怨,寻求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坚信自我,摆脱负面思维哦。
2.动力:
要知道达到目标的关键不是纪律,而是动力。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励自己,并体验完成目标的喜悦心情。一开始,先设定一些较小的,容易达到的目标,从而逐渐锻炼这种技巧。
3.拖拉:
这是成年人的常见毛病(甚至小孩也如此)。我同意在某些时候,人们应当悠游度日,享受慵懒的时光。但是,当我们必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怎么保证我们能够按时完成呢?教导孩子要吸取拖拉的教训,找出他们拖拉的习惯,并且研究应该如何克服它。
4.激情:
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找到使你激情洋溢的事物,并全情投入。你的孩子还无法在年幼时找到这个答案,但是你应该指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并且对其不懈追求,让他们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
社交篇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就永远离不开社交,孩子也是如此。
1.合作: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竞争主义,这也是成人世界的写照。结果呢,卑鄙陷害、互相拆台、忿恨抱怨充满了我们的生活。相反,请教导你的孩子,人们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帮助他人成功,将使你自己更加成功。告诉孩子结交朋友胜于制造敌人,在竞争之前先学会团队合作。
2.同情:
这是被学校完全忽略的主题。事实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往往不是同情并帮助他人,而是增加别人的难处。应该教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并去帮助别人摆脱痛楚。
3.爱心:
爱心和同情是双胞胎,同情着重于减轻别人的痛楚,而爱心则是希望他人幸福。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4.倾听: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到如何倾听了吗?或者如何与人交谈了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年人都不具备倾听这个重要能力的原因。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真正地倾听他人,从而能够理解和感觉他人的感受。
5.交谈:
交谈与倾听是紧密关联的,而学校并没有教导孩子交谈的艺术。事实上,学校告诉孩子在大部分情况下交谈是不对的,然而我们往往需要的是互相交谈,而不是教导。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技巧,从小就应该在家里实践。请学会与你的孩子交谈,而不是只要他听话。
实物篇
怎么样生活得舒适有条理,是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遗产。
1.家务:
如何保养和维修房屋的各种物件,包括管道、电器、冷暖设备、油漆、盖屋顶、剪草等等。掌握进行基础维护的工作和方法,并且知道什么时候该叫专家来帮忙。
2.清洁:
太多的成年人没有学会如何送洗衣物,如何清洁房间,如何使房子井井有条,如何进行每周、每月的大扫除。不要只是让孩子做这做那,而要他们真的学会这些事情。
3.组织:
让孩子学会如何摆放文件,如何让事物各就各位,如何建立待办事宜,如何建立事务流程,以及如何集中精力在重要事情上。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希望各位家长们好好消化与吸收,帮助自己孩子习惯的养成,为未来奠定基础,孩子一定会受用终身哦。
家庭作业:1.家长进行自我反省,自己习惯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写下来,并去改正;2.为孩子树立良好正确的习惯,建立实行的制度,开始实施;3.与孩子共同成长,做好长期执行规划。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6

你曾经因为不知如何化解冲突,而失去要好的朋友吗?虽然人际冲突对人际关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冲突也可以有正面的意义,它能提供一个机会,使彼此能澄清自己的看法,并讨论双方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好长期执行规划。
一般来说,冲突能指出问题的症结、能使我们有改变、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使彼此有情绪宣泄的管道。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一旦引发一些小型的人际冲突,就要拿出“立即”与“尊重”的态度,处理当下的事件,以免“积怨太深”或“积非成是”,造成令人束手无策的痛苦回忆。
  人际冲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我们无法控制它的发生,却可妥为运用而引导其朝向建设性方向迈进。
1、潜伏期:当从内心知觉到有冲突发生,虽然尚未到爆发的那一刻,其实就已进入人际冲突的阶段。此阶段需加强对潜伏期的侦测,就能预知或控制冲突的方向及程度,使其朝向建设性冲突的方向前进,进而减缓冲突的程度,使大家以较平和、理性的态度解决冲突。此阶段的策略可使用温和坚定与诚恳的态度处理事件、谈话中多用“我”字开头,少用“你”字开头等。
2、爆发期:冲突爆发时,无论是口头或肢体的冲突,都会对双方造成伤害。在此时,无效的处理冲突不如暂时不去处理,若能设法控制愤怒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其实暂时“不处理冲突”就是最好的处理。学习接受无法接受的事情,不代表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的难题。
3、扩散期:人际冲突一旦“爆发”后,不要责备它、阻断它或否认它,就静观它的变化,思考可能因应的对策,也许两造双方都有悔意,也许后面还有余震不断。留一些时间、空间,让彼此有个缓冲也很好,也许当初无法替对方保留颜面,现在或许可以慢慢释出诚意,看看对方的反应再做打算。
4、解决期:这包括双方均满意的“双赢”结果,也包括“不解决的解决”,甚至结束一段令人伤痛的关系。总之,这是一个作抉择的时机,好让事情暂时告一个段落或有一个结束。所谓的“双赢”是“你好,我也好”,没有人吃亏。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但一般人很难放下身段,寻求对双方有利的解决之道。“不解决的解决”,其实就是学习接受无法接受的事情,要做到接纳不容易,但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所谓“无欲则刚”、“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指的就是顽石点头,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接纳以前无法接受的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很多同学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冲突,才使人际关系状况恶化。发生人际冲突并不可怕,如果处理得当,人际冲突也可以成为双方增进了解的切入点。
处理人际冲突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对事不对人。在发生冲突或争执时,将焦点至于事情本身,客观分析冲突的起因与双方对错,不将冲突扩大化。人际冲突的起因大部分是一些生活琐事,而且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也很难分清谁对谁错,所以如果将冲突的起因归于某人,双方只会相互攻击从而激化冲突,但这种错误的做法很容易被本能性的使用,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
二、给情绪降温,做合理的让步。在发生人际冲突时,双方都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下,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很容易说出彼此中伤的话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此时,做适度的让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让步并不代表忍气吞声,把握好度也是一种智慧。
三、当时当地解决冲突。发生人际冲突时,直面问题,坦诚以待,立即处理,而不要暗自较劲,更没有必要记仇。
前面提到过,人际冲突的起因多半是小事,在当时如果双方直面冲突,彼此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般都可顺利的解决冲突。但事实上,很多人当时都会选择逃避,几次逃避之后,小问题会积攒成为大问题,到那时发生人际冲突就是算总账了,陈年旧事都有可能会翻出来,此时再处理就是难上加难,这是同学们务必要注意的一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希望各位家长们好好消化与吸收,为未来奠定基础,自己和孩子一定会受用终身哦。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7

对有些妈妈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因为很多孩子,在3岁左右就开始学会了独立睡觉,但是对有些妈妈来说,孩子独立睡觉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有的孩子,已经青春期发育了,仍然没有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
首先大家要了解孩子分床睡的重要性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有利于从小培养内心独立
内心能否独立是婴幼儿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孩子的独立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所谓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行为方式,而内容则是孩子的内心。让孩子适龄与父母分床,有助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可促进心理成熟。
有调查研究,那些从小就分开来睡的孩子拥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并且有自己的主见,从不依赖于别人,而那些童年都是和父母睡的孩子,有一半以上缺乏执行力,以及遇事容易依赖别人。
2.分开来睡觉,孩子容易睡得更踏实,有利于宝贝的身体健康
很多家长不理解,不是自己看着孩子,和自己一起睡觉孩子会更踏实吗?
答案是错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成长空间,成人一样小孩也一样,在自己的空间里,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有更多与自己独处的时间,也容易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样容易培养孩子一种独特的个性,也容易给孩子一种自己营造出来的安全感。
在一起睡觉,一方面家长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睡眠,比如打鼾或者说梦话,另一方面,让孩子没有自己的成长空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睡觉反而不踏实。
3.分开来睡觉,有利于家庭和谐
一方面家长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另一方面孩子也珍惜白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这样家庭庭氛围变得特别好,这就是许多家庭现在越来越重视孩子,分开睡觉的原因之一。
家里增添了宝贝,家庭生活的重心就都转移到了宝贝身上,好多都是围绕着宝贝的。由此,夫妻之间沟通、交流及相互关心比起以前少了许多。经常是妈咪一到晚上,就要哄宝贝入睡,遇到难缠的宝贝还要哄好长时间。待宝贝入睡后夫妇都已困倦不已,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感情,一定不要忘了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关系。
4.避免形成恋父或恋母情结
宝贝到了3岁左右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不和父母分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宝贝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如何让孩子独立睡觉呢?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和依赖,甚至父母心理对孩子也有一定的依赖。这个时候,是需要有一些技巧的:
把孩子的房间装扮成他喜欢的形式
按照孩子的兴趣吧房间装扮成他喜欢的风格,首先就从兴趣上给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我们可以先听取孩子的意见,然后适当的给孩子一些自己的建议,共同与孩子装扮他自己的新窝。这样孩子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开始分房睡的时候给予孩子安全感
如果孩子第一次与父母分开睡觉,特别会感到害怕、紧张甚至恐惧。这时候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告诉他爸爸妈妈就在旁边,睡觉的时候不关门,会看着他们的宝贝睡觉。或者在孩子入睡前,先陪在孩子身边,等待孩子睡着了在离开。
精神上鼓励孩子,行为上严格执行
有时候孩子睡到一半发现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就会哭闹或者又跑到父母的身边来睡觉。这时候父母要懂得鼓励孩子,告诉他他们的小宝贝是个勇敢的孩子,可以拿别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给予孩子榜样的支持。同时要坚决的再次让孩子回去睡觉,不能养成依赖性。
家长自己的决定要严格执行
对于孩子分房睡觉而言,家长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坚定。不能因为孩子几次的哭闹就心软下来。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孩子会对此产生依赖和投机取巧的心理。下次再让他独立睡觉,他就会故伎重演。这样就永远培养不起来孩子的习惯。所以,作为家长,自己内心也必须要有一个决心,要严格执行自己的决定。

shaner 发表于 2022-5-13 15:48

早上赖床的事情,不叫他又会迟到,迟到了又不去上学,叫他吧,能把自己活活气死,所以,我今天和佳人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应对这些赖床的孩子。
一般孩子赖床由以下几个原因:
1.睡眠不足
晚上睡得太晚,造成睡眠时间不足。
2.午睡过久
若孩子午睡时间太久,或睡午觉的时间太接近傍晚,都会让孩子在晚间精力旺盛,到了休息时间还睡不着,于是间接造成晚睡、睡不饱的状况。
3.安抚情绪
孩子有时会因为身体不适,或情绪上的不稳定而影响睡眠品质。身体状况比较容易观察,父母要多留意的是情绪上的问题。有些孩子因为年纪还小,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好,如果在学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不懂得该如何表达,再加上父母没有多加留意,宝宝的情绪也会间接反应在孩子的睡眠品质上。
如遇到类似的情形,适时地找时间和孩子聊聊,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4.游戏区&睡眠区
在房间的布置上,游戏区域和睡觉的地方最好隔离开来,不要在床边放置过多的玩具或娃娃,那很容引发孩子想玩的欲望。
5. 孩子决定休息
和孩子讨论就寝、起床时间,也问问孩子喜欢父母用什么方式叫他起床。让孩子自已决定作息时间,可以让孩子知道该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叫他起床,也可以降低彼此的不愉快。
6. 可爱铃声助醒
帮孩子买个闹钟,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铃声可以减少父母叫他的不悦感。
对每一个父母来讲,早上叫孩子起床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秋冬季节,久而久之很容易就不耐烦了,采取“杀伤性叫醒”,其实这对孩子一天的心情是有很大影响的。
人起床时,最好先睁眼躺十分钟,再坐起来,有助于身体健康。给孩子充分的起床时间。当然,这个时间因人而异,有人需要五分钟,有人需要十分钟,请根据这个时间,决定你去叫孩子的时间点。
千万不要要求孩子在你下达指令的那一刻就弹起来!
错误姿式:“杀伤性叫醒”
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给孩子带来极糟的影响。比如破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冷漠麻木,或者哭闹。
几种常见错误方式,宝妈们看看自己是否有做过?
(一)冲进房间,大喝一声“七点了,还不快起!”
要知道,留恋被窝,留恋潜意识梦境,是人的共性,带有“到点还睡是错误的”这种指责性的叫醒行为、语言,很容易把孩子的睡眠安全感夺走,加上大噪音的惊醒,足以摧毁所有人幸福的早晨。
(二)一把拉开孩子的被子
这种方式不仅严重摧毁孩子的睡眠安全,而且温度的变化,会突然袭击神经系统,就算对方“嗖”地坐起来,四肢也是僵硬的。所以不建议去移动孩子睡眠中曾经拿着的、抱着的、盖着的任何东西,那是他感觉安全的环境,不要碰!
(三)粗暴粗鲁的拍打孩子的身体
叫醒时,碰触孩子的身体,尤其是粗暴的“拍打”,是极具杀伤力的,人类在潜意识的控制下,对于突然出现的身体“袭击”,除了会吓一跳外,还会反击。在很多睡眠试验中,“拍打”都是最糟糕的叫醒方式,会马上激怒一头温顺的绵羊!!
(四)反复唠叨不断叫唤
有些父母会使用过5分钟叫一次的方式叫孩子起床,这看似是给了孩子一些“启动时间”,但实际上,孩子在完成切换和启动的过程时,不断被你的叫醒打断,每一次都要重来,所以反而越叫越起不来。其实,在睡梦中的人,第一次接收到“起床”的信号,当时人看似还睡着,其实他的脑部已经开始切换了,不需要反复叫,他启动完成自然会起来。
正确姿式:建议使用这样的叫醒方式
(一)提前告知
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明天早晨你会及时叫醒他,让孩子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如果孩子已经习惯由你叫起,则不须特别提醒。但如果时间改变,比如从七点改至六点半,最好还是说一句:“明天我会早半个小时叫你哦!”
(二)使用光线叫醒
如果你有可调光的台灯,可以逐渐调亮台灯,然后开着它,悄悄走开即可。光线会替你叫醒他的,因为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是被光线叫醒的,光线会唤醒视觉系统,由它传递信号给潜意识,并叫醒脑部,启动四肢,这是最自然的一种醒来方式。即安全又有效,完全不需要你费力。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台灯,缓缓地安静地拉开窗帘,也一样有效。
(三)轻抚叫醒
对于那些睡得较深,不容易叫醒的孩子,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但切忌一定要温柔,要轻缓。而且抚摸的顺序要从手开始,然后到小臂、上臂、脸颊……如果被子盖得厚,就隔着被子触碰手部或小臂。当孩子缓缓蠕动并睁眼时,微笑注视他,说声“起床喽!”即大功告成。你的手最好是温暖柔软的,冰冷僵硬的手会有反效果哦。
(四)轻唤叫醒
先轻微接触孩子的床,让孩子感觉到这个小小的触动。比如双手先按到床上,或是先坐到床边。然后小声唤孩子的名字,然后说:“现在想起床吗?”征求孩子的意见,会让睡眠中的孩子感觉到安全和体贴。当孩子微睁双眼点头时,给他一个微笑,然后静静走开,让孩子无干扰的完成启动。
(五)使用同一个方式叫醒
当父母找到一种对方很满意的叫醒方式,请坚持一直使用,不要没事就变换方式。形成一个人对孩子的叫醒的习惯,不仅每次都能成功的叫醒他,而且还能培养孩子对你的爱与依恋。
在教大家一个让孩子乖乖起床的小妙招
用童趣的语言叫醒孩子:早上叫孩子起床,可以用童趣的语言叫醒他。例如叫孩子起床时可以说:宝贝,你看太阳公公起床了,小鸡、小鸟要做早操了。然后就学公鸡、学小鸟叫等。如:听大公鸡在打鸣,它在喔、喔、喔的叫你快起床,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唱歌,它唱早上空气真好。这时孩子多半会愉快地起床,急着穿衣服,穿鞋子,要上幼儿园。
再归纳一下,叫醒最上乘的方式:就是温柔与耐心,让一个人感到足够的安全,并用愉悦的刺激传达“醒来”的信号。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